真实感人的亲情故事_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

发布时间: 2016-12-03 编辑:孙老师 来源:贴吧本文已影响 位读者

  亲情好像是一把伞,为你遮阳。亲情好像一件雨衣,为你挡雨。亲情如一把热火,为你取暖。很多亲情故事因为它的真实而令人感动的。下面就是江西教育资源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真实感人的亲情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真实感人的亲情故事

  真实感人的亲情故事篇1:灵魂深处的感动

  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可想而知家里并不富裕。我有一个5岁的弟弟。有一次我禁不住漂亮花手绢的诱惑,偷拿了父亲抽屉里的5角钱。父亲当天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边,拿着竹竿,让我们承认到底是谁拿的。我被吓坏了,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见我们都不承认就说,那两个一起打。说完就扬起竹竿,忽然弟弟抓住父亲的手说:“爸爸,是我,别打姐姐。”父亲手里的竹竿无情地落在弟弟的背上、肩上,父亲气喘吁吁骂道:“现在拿家里的,将来长大了还了得?”当天晚上,我和母亲搂着伤痕累累的弟弟,弟弟一滴眼泪都没掉。半夜里。我突然号啕大哭,弟弟用手捂住我的嘴说,姐别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我一直恨自己当初没勇气承认,事过多年,弟弟为我挡竹竿时的样子我仍然记忆犹新。

  我和弟弟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同一年,我考上了大学,弟弟也被省城重点高中录取。虽然这是喜事,可想到学费,我自己心里也犯难。弟弟先说不读了,父亲一个巴掌打在弟弟的脸上,说咋这没出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们两个。说完出去借钱。我抚摩着弟弟说,你得念下去,男孩不念就走不出山沟,当时我决定放弃上学的机会了。

  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弟弟就偷偷拿了几件衣服和几个馒头走了。留给我一张纸条:姐,你别愁,考上大学不容易,我出去打工供你上学。我握着那张纸条,趴在床上失声痛哭。

  这些年来,弟弟为我放弃了好多东西。

  弟弟24岁那年,在他的结婚典礼上,主持人问他最尊敬的人是谁?他想也没想就回答:我姐。

  弟弟讲起了一个我都记不得的故事: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在邻村,每天我和姐姐都得走一个小时才到家。有一天,我的手套丢了一只,姐就把她的给我一只,她自己带一只手套走那么远的路,回家后,姐的手冻得都拿不动筷子了。从那以后,我就发誓一辈子对我姐好。

  台下一片掌声,宾客们都把目光转向我。

  我说,我这一辈子最感谢的人是弟弟。在这最该高兴的时候,我却止不住泪流满面。

  真实感人的亲情故事篇2:相亲一辈子

  一个秋高气爽的金秋天气,父母下田,把只有一岁的她交给了八岁的哥哥看管。

  八岁的男孩子,正是猫儿狗儿都讨嫌的顽皮年纪。父母嘱咐他回家看着正在睡觉的妹妹时,他正在屋外同小伙伴们玩得高兴。不想败了自己玩的兴致,又怕妹妹在屋里醒来跌下床来,八岁的男孩就自作主张,进屋将熟睡中的妹妹抱到了屋外,将她的小包被轻轻地放在了院子里的石头桌上……

  那天晚上,她突然的高烧扰乱了一家人的清梦。她在院子里的石头桌子上受了风寒。半夜里,母亲抱起她就往村头的赤脚医生家里赶,睡意未消的乡间医生,摸索着一针打下去,就把她的健康给交待了。那一针,恰巧打在她的坐骨神经上。此后,父母拖着她辗转在各大医院间,苦药汤子不知给她喝下多少,她却再也没能站起来……

  自从她被医学宣判永远失去了站立行走的权力后,家里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哥哥成了她的腿。她要到外面玩,她要去村外的集市上去看新鲜……只要她一开口,无论哥哥自己有多忙,都要放下手头的事来成全她的要求。在那条由村口延伸向村外的小路上,哥哥背着她的身影,成了乡村一道固定的风景。

  她的脾气,是随着她的年龄一天天增长的。因为她越来越懂得了那个背着她的大男孩儿在她的命运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母亲常常无端地看着她的一双儿女叹气,哥哥则无限制地宠爱她,忍耐她的坏脾气。她已懂得读他眼睛里不时流露出的忧伤与疼惜,可她却不接受,那只会让她变本加厉。她一次又一次地在哥哥面前哭闹,一次又一次故意要在哥哥面前站起来却又徒劳地跌倒。看着哥哥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低了头眼里浸出泪来,她小小的心里,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快意……

  她八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她哭闹着要去读书,母亲第一次流着眼泪犹豫了:“你这个样子,不能走不能动的,怎么去上学?再说,就算你真的读了书,又有什么用……”

  那时,十六岁的哥哥已考到县城的中学去念书,他是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去的。哥哥曾不止一次地安慰过她,说将来他要念医科大学,要医好她的腿……可她没有耐心等到那一天,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已经残酷地摆在她面前,哥哥到外地去读书,她就失去了“双腿”。那个现实,她无法忍受。

  哥哥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天,一家人都高高兴兴地捧着哥哥的通知书左瞧右看。只有她,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地哭泣。她八岁了,已经明白有时候无言的泪水才是她最好的武器。果然,哥哥很快就发现了角落里的她。他轻轻走上来,用力地搂住了她的肩膀:“阿珍,你想读书,哥哥就背你去……”

  第二天一大早,她还在睡梦中,就听到了屋外传来母亲低低的啜泣声:“孩子,你不能把所有的错都揽在你一个人身上,她已经那样了,你不能再为她搭上你自己的前程。你们这个样子,让我和你爹还有什么指望?”

  “娘,我有力气,将来就算是上不了学,也能凭着一身力气挣口饭吃,可妹妹不行,她最好的出路就是去读书啊……”是哥哥哽咽的声音。

  那是她第一次为哥哥流眼泪。躲在被子里,咬着被角,她的眼泪把被子都打湿了。可她还是向自己的自私投降了。哥哥说得对,至少,他还有力气去拼他的未来,而她只能借哥哥的双腿迈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

  那个冬天,是多少年未遇的一个严冬大雪天。几天几夜的狂风卷着大片的雪花把他们的小村整个地裹进一团白茫茫的天地里。屋外,没膝的积雪,封住了所有通往村外的路……

  一向对上学有着浓厚的积极性的她,赖在暖暖的被窝里,听着屋外的寒风肆虐地扑打在窗玻璃上,第一次产生了逃学的念头:这样的鬼天气,老师可能都不会到学校去了。

  哥哥还是硬生生地把她从热被窝里拉了出来:“走,我送你去上学!”声音里的坚定,不容她有半点反驳。

  那时,哥哥已背着她,在从村子到学校之间的那条小路上来来回回奔波了半年。他到底是把自己的入学通知书撕掉了。他在离村不远处的砖厂找了份临时性的工作,平常去打点零工,她上下学时就去接送她。

  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段水库大堤,平时天好路好时,哥哥背着她都要小心翼翼地走过。那天又经过那段大堤时,没膝的雪,把路的界限都埋没了。她趴在哥哥的背上,听着哥哥“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步一挪地小心往前挪着……不过一百多米的路,那天,她趴在哥哥的背上,哥哥整整走了半个多小时。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直到她趴在雪地里大哭着再不愿意起来:“哥哥,咱们不去学校不行吗?”

  那是她第一次看到哥哥对她发脾气,他红着眼睛,喘着粗气:“你再说这样不争气的话,我可真不管你了,把你扔这里算了……”说着不管她的话,哥哥还是弯腰去把她往背上扛。天冷,路滑,她浑身冻僵已没有半点的支撑力,他也已累得精疲力竭,背了几次,都没能把她重新背起来。在茫茫的雪地上,刺骨的寒风里,哥哥忽然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将她搂在怀里,“呜呜”地哭起来:“妹妹,都是我把你害成这个样子的,但你要相信,只要哥哥在,你想去哪我就让你去哪……”

  那天,他们兄妹二人赶到学校时,空荡荡的校园里,只有一位留校守校的老师在。全校几十个小学生,没有一个去上课的。当哥哥背着她出现在那位老师的视线里时,老师的眼圈儿红了:“好,我们这就去上课。”

  教室里,她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哥哥满是欣慰地坐在她旁边,老师在台上一板一眼地为她一个人讲课……

  那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课。在那次的课堂上,哥哥轻声告诉她:狂风暴雪是一个筛子,经得住它筛选的才是命运的强者。自此,她开始慢慢地理解了哥哥。

  小学五年,哥哥背了她五年。等她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到镇中学时,不过才二十岁出头的哥哥,头上已现出零星的白头发。常年的劳作,过早地掠夺了他的青春。可他手捧着她的录取通知书,高兴得眉开眼笑:“我就说过,我妹就是强,比哥哥强……”她把头扭到一边,不让哥哥看到自己眼里的泪。如果不是为了她,哥哥这会儿应该走在大学校园的路上了。

  有了哥哥的支撑,命运一点点向她展露出笑颜。初中三年,她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她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县重点高中。读高中,再考取一所医科大学,完成哥哥未能完成的心愿,那个梦想,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触手可及。可就在她将要摘取到成功的果实时,命运再一次同她开起了残酷的玩笑。就在她高考的前夕,灾难再次降临。年过半百的父母乘坐邻居的三轮车上街赶集,三轮车翻到路边的深沟里,父母带着无限的心事永远地离他们而去……

  这一切,是她走出最后一门考试科目的考场时才得知的。那时,距父母离去已整整一个月。炎炎烈日下,她坐着轮椅走出考场,满脸笑意,迎向远在门外等候的哥哥。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哥哥每天要骑自行车赶七八十里路跑到学校里来看她,他看起来比她还要劳累憔悴。

  “哥,我发挥得很不错。咱们快回家,我得让娘和爹高兴一下。”校门口的烈日下,她忙不迭地向哥哥报喜。

  “妹,有件事,我瞒了你……”哥哥的眼圈儿迅速地红了,大颗的泪涌出来。他哽咽着说不下去。

  “咱娘跟咱爹……都走了……三轮车出了事……”

  她的世界,再一次坍塌。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她眼前一黑,手心里一松,就软软地向后瘫去……

  “妹妹,你醒醒,你别担心,咱爹咱娘走了,你还有哥,咱兄妹两个要好好活下去……”朦胧中,她听到哥哥一声接一声的呼唤,哥哥大颗温热的泪,正一滴一滴落到她的脸上。她无法想象,在父母离去的那段日子里,哥哥是如何忍着心中的剧痛每天风雨无阻地来校看望她的,他甚至欺骗她说那些饭菜都是母亲亲手做给她的……

  他不过是一个大孩子,命运却让他在瞬间成长为男人。

  “哥啊……”她醒转过来,紧紧搂着哥哥的脖子大哭。从此后,在这个世界上,她真的只有他这一个亲人了。

  大学四年,她去了北方那座美丽的古城读书,修的是医学专业,正是哥哥当年最心仪的专业。彼时,哥哥已往大龄青年行列里奔了。一年又一年,为了她的学业,为了那个家,哥哥把自己的婚姻大事就搁了下来。

  不是没有姑娘看上哥哥,哥哥虽然生在农村,却长得一表人材,又加上他勤劳朴实,曾有不少姑娘心仪于他。可她们心仪的却只是他,当她们听说他父母双亡,又拖着个还在读书的残疾妹妹时,就没有了下文。

  她曾经不止一次地替哥哥惋惜,可哥哥却没事人似的反过来安慰她:“妹妹,你别当回事,她们这些人都是没福气的女人,有眼不识金镶玉,不知道咱兄妹有才……”哥哥说着哈哈大笑,笑得眼角额头的皱纹蚯蚓一样一条条堆积起来。她也笑,眼泪却悄悄流进心里。哥哥不到三十岁呢,就那么老相了。那些姑娘里,有哥哥不喜欢的也有哥哥喜欢的,可无论他喜欢还是不喜欢,他惟一的条件就是,对方要接受他必须先接受她……现实的姑娘们,因为她,忍痛放弃了哥哥。

  她竟然再一次成了哥哥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尽管在学校里她的门门功课都是全优,尽管在同行中,她的水平是骄人的,可在人才济济的人才市场上,她身下的轮椅还是让她黯然。大学毕业那年,一家又一家的用人单位看过她的简历,兴致勃勃地打电话让她去面试,在看到她的那一刻又毫不掩饰地将她客气地拒之门外。没有哪家单位愿意雇佣一名身体有残疾的职员。

  那段时间她尽量绕着同村人走,可村子里的流言蜚语还是像顽强的风一样固执地钻到她的耳朵里:“戚家那个丫头命太硬,父母年纪轻轻被她克死了,那么聪明能干的哥哥,被她缠的如今连个媳妇儿也讨不上,真是作孽……”

  “当初就不应该把儿子抽回来,让她去读书,读了书又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找不到工作?好人找个工作还难呐……”

  她回家,用被子蒙了头,眼泪再一次把被子打湿。她不知道,那时候哥哥已在外面为她奔波着去做另一件事。跑残联,跑妇联,跑工商部门,他把好话说尽,把腿跑细,等把一切手续都办妥了,另一个最大的难题又摆在了面前。办诊所,不是三两句话就能办起来的,要有足够的资金。

  哥哥就是为了筹集那笔资金,才没日没夜地去找事做的。体重不过一百二十斤的哥哥,白天到水泥厂去当装卸工,晚上到建筑工地给人看工地,他把自己的肉体当成了钢铁……高负荷的劳作,终于让瘦弱的他倒在了灰蒙蒙的装卸车间里……

  医生的办公室里,医生指着他肺部的X光片对她说:“看看他的肺,都成吸尘器了,再这样干下去,他是不想要命了。”

  她拼命地流泪,向医生保证,以后再不让他去做那些又脏又累的活儿。

  阳光暖暖地跳过病房的窗台,落在哥哥的病床上。她坐在哥哥床前,握着哥哥锉刀一样的大手:“哥哥,你快点好起来,咱们的诊所我都想好名字了,就叫‘兄妹诊所’,以后你就是董事长,我就是总经理。”

  她没有理由再沉沦,为了哥哥。

  “嗯,我没事的,你放心。你哥是谁?壮得跟牛一样呢!”他抬起手,轻轻抚过她额前的发。她的眼眶,又蓦地发热。哥哥的胳膊,瘦得像柴棒。

  她的诊所终于开了起来,不出半年,诊所已经营得红红火火。

  他不住地咳嗽,瘦得一阵风就能把人吹跑一样。她不让他再去扛水泥袋子,也不让他再到建筑工地上去守夜。她让他为她守着诊所,她则在快马加鞭地想办法为他调理身体。

  来“兄妹诊所”看病的人看到那个面容清瘦忙里忙外的男人时,很多人以为他是她的父亲。她并不急着辩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男人,在她的生命里,已超过父亲的重量。

  看着妹妹的事业越做越好,他欣慰,有时又充满无限的歉意:“妹妹,你看哥没照顾好你,反而连累你了。我在诊所里也就是闲人一个。”

  “哥,你说什么呢?咱们谁也不要说谁连累谁,咱不是那缠树的藤,咱是两棵树,根相连,叶相连,相亲相伴一辈子。你不是说过,咱的好日子还长着吗?我们得好好干,干好了,你娶媳妇儿我找婆家,咱爹咱娘才不会在地下骂咱……”说着这些,兄妹俩相视一笑,眼圈儿就发了红……

  真实感人的亲情故事篇3:潘长江潘长甬兄弟情如江涌

  多年之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处外景地,由潘长江执导,弟弟潘长甬担任临时助理的《正月里来是新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此时,全体工作已经在野外拍摄了4个多小时,由于一些环节出现了脱节,几个镜头完成的均不顺利。拍最后一个镜头时,几个群众演员的走位再次不到位,看到大多数人冻得快要“筛糠”了,片场一侧的潘长江再也忍不住满心的怒气,他扔掉手中的话筒,冲到场地中央拔断了摄像机的电源线,对着潘长甬狠狠地甩出一连串的谩骂,潘长甬顿时怔住了,他委屈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潘长江和潘长甬是亲兄弟,作为“潘家班”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潘长甬开始时并未涉足娱乐圈,他的人生转折,正是由于大哥潘长江的推波助澜。潘长甬也没有辜负潘长江的期待,岁月的铿锵里,他与潘长江相扶相搀,演绎出骨血情浓的兄弟情谊……

  情牵小弟,大哥的付出无怨无私

  1957年,潘长江出生在辽北一个梨园世家,作为兄弟三人中的老大,潘长江性格直率而坦诚,并且十分偏爱小弟弟潘长甬。当时,两个弟弟年龄较小,经常在一起掐架。有一次因为争抢一个沙包,二弟狠狠地收拾了小弟潘长甬。被欺负得灰头土脸的潘长甬跑到潘长江跟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状。得知事情缘由后,潘长江毫不客气地惩罚了二弟,二弟委屈地对潘长江说:“都是你的弟弟,凭什么你帮他不帮我。”爱字当头的潘长江显得不讲道理:“既然二哥打了三哥,那么,大哥就应该打二哥!”

  有一年冬天,顶着一头雪花的潘长江回家后,发现父母都因为演出而无法回来,只留下潘长甬一人看门。辽北的冬季天寒地冻,家里的窗户上粘满了霜花,看到七岁的潘长甬冻得浑身发抖,十几岁的潘长江拿着两只大铁桶,再次钻入风雪,快步奔向离家很远的煤场去拾煤块。半个小时后,家里的温度渐渐升了起来,原本蔫叽叽的潘长甬又恢复了孩童的可爱。不过,暖和过来的他又吵着出去玩雪。零下近40度的野外,潘长江怎能放小弟弟出门呢?可是多次努力的潘长江却哄不住潘长甬。最后,“逼上梁山”的潘长江竟然用20多个纽扣发明了一盘棋,从早上8点陪着弟弟玩到下午4点,一直到父母演出回来……

  虽然兄弟情深,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潘长江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小弟潘长甬并没有走上艺术道路,而是在家乡牡丹江东宁县做了一名普通警察。

  1989年,潘长江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戏剧节,以一部二人转《猪八戒拱地》获得了“个人表演金奖”,接着,潘长江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演小品的艺术道路,并荣获辽宁十佳演员第二名。后来,他再接再厉,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元旦和综艺大观等晚会,在演艺圈里一举成名。

  哥哥的辉煌让弟弟潘长甬倾羡不已,他也头一次感到了后悔,潘长甬对潘长江说:“哥,我要是当初听爸爸妈妈的话,努力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就好了。”听罢潘长甬的话,潘长江的心里也有点儿替他惋惜,其实潘长甬还是很有天赋的,艺术的直觉也很准,只不过机缘不够,没能和自己一起站在这条星光道路上。潘长江宽慰潘长甬道:“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你要是真的有心,大哥没理由不帮你。”

  一次,潘长江回东宁探望父母,恰好,潘长甬当时准备创作一部小品参加市里的“警民和谐一家亲”大型汇演。听说哥哥回来了,潘长甬自然喜出望外,他将自己写好的初稿拿来,虚心地请潘长江指点。看到小弟也开始创作本子,潘长江高兴地看了起来,可是翻了几页之后,他却皱起了眉头,本子里缺少突破性笑点,甩出的包袱也不够响亮。心急之下,潘长江拿过纸笔,亲自为他修改起来。潘长江一直坐在桌前三个多小时,直到划下最后一个句号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潘长甬很诧异,这时的他才了解,自从大哥从铁岭评剧团调入第二炮兵文工团后,每年都要在国庆期间为官兵们服务,这些年来,敬业的他几乎走遍了二炮部队的所有驻地,连一些深山哨所,他都会竭尽全力地进行演出,就在不久前,由于他过度劳累,腰肌出现了严重劳损,每动一下都会钻心地疼痛!

  这一切,让潘长甬充满了无尽的愧疚:“大哥,这些年来,我是最让你操心的一个,什么时候,能让我反过来帮帮你?”潘长江看着他道:“长甬,咱俩之间是拉扯不断的血缘,不过,大哥这些年真的有些累了,以后用着你的肩膀时,一定让大哥我靠一靠。”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让潘长甬不由得连连点头。

  每当潘长江回到家乡拍戏时,潘长甬总是前来帮大哥的忙。可是,兄弟俩一个身为演艺界的巨星,难免会在片场上颐指气使,而潘长甬每每会成为潘长江的“出气筒”,在《正月里来是新春》的拍摄中,更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那天傍晚,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后,潘长江也觉察出自己的粗暴,私下里,他悄悄地找到潘长甬:“在这个剧组里,你是我最亲近的人,如果我把你给说了,就更加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潘长甬理解地说道:“大哥,兄弟之间有的是血浓于水的情谊,不在乎多一句少一句,你不要太多心了。”潘长甬这么一说,潘长江的心里更加难过:“长甬,只有你最理解大哥的心思,我真不知怎么感谢你!”动情之处,兄弟两人的眼角都湿润了……

  骨血情浓,荆棘路上我们相扶相搀

  2006年5月,潘长江在录制MV《光腚娃娃》中,使用了书法家苏铜的作品。结果《男人四十一枝花》的光盘专辑被苏铜看到后,苏铜一纸诉状将潘长江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其经济及精神损失费30万元。潘长江感到特别委屈,因为原告苏铜他根本就不认识,他只是一个演唱者,并不清楚制作方面的事情。

  潘长江在圈子里的声誉有口皆碑,这件事发生之后,他心里的郁闷可想而知,可是,潘长江是个十分安静的人,更不会轻易向别人倾倒苦水,时间一长,他的心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时候毫无由来,他便发起了脾气,整个人总显得懒懒的,吃饭也没有任何食欲。一次,潘阳偷偷告诉潘长甬:“老叔,没事时好好地劝劝老爸,最近他成宿成宿地睡不好,血压也升高了……”

  潘长甬知道自己的话大哥最能听进去,那段时间,兄弟俩的短信也是最多的,只要稍有时间,两人就会给对方发一则短信。潘长甬给大哥的短信中,除了“注意身体”,“放松心情”之外,还常常编辑一些非常幽默的段子,尽管潘长江的笑点很高,可是这些笑话经过潘长甬的精心编排,常常能博得潘长江的会心一笑。身心轻松下来的同时,潘长江不由得感慨:“长甬真是费心了。”

  除此之外,潘长甬还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为潘长江频频出谋划策。2006年9月,备受关注的《光腚娃娃》纠纷案有了结果,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一审判定,潘长江不构成侵权。心里石头落地后,潘长江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潘长甬喝了顿庆功酒,虽然按照法律程序,潘长江可以在一审判决下来之后,反诉对方要求赔偿名誉损失。可潘长江却对潘长甬说:“还反诉个啥玩意儿?原告作为老人,都已经七十多岁了,就跟咱爹一样,反诉他的话,跟反诉咱爹有啥两样?”

  通过此事,潘长江深深体味到“亲兄亲弟,骨血情浓”这句话的含义,关键时刻,潘长甬无疑是自己最可靠的左膀右臂。潘长江有了让潘长甬帮自己的想法,但如今的弟弟生活稳定而安逸,收入也很不错,因为个人原因,而把他带到自己的圈子里来,自己这个做哥哥的是不是有点儿自私了呢?得悉哥哥的想法后,潘长甬回应道:“娱乐圈确实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但是,如果我的心态一直能够摆正,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方向在哪儿,这条路是不会走偏的……”

  2006年底,潘长甬在单位办理了相关的手续之后,正式成为潘长江团队里的一员。可真正来到潘长江的身边后,潘长甬发觉自己的能力还非常有限。潘长江也深知弟弟的阅历不够,有意让其带着队伍,多多参加演出一类的锻炼。

  可是,连续的舟车劳顿,让潘长甬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了。一次在成都时,由于天气炎热再加上水土不服,潘长甬一下子病倒了,而且上吐下泻得非常厉害。当时的潘长江正在沈阳参加汇演,工作量非常繁重,可是一听这一消息,他马上放下了手头的所有事情,衣服也没有换,便匆匆地直奔机场。六个小时过后,潘长江终于见到瘦了一大圈的弟弟,他端茶倒水,不住地忙前忙后。看到哥哥忙碌的身影,躺在病床上的潘长甬戏谑着说:“早知道,我多病两场多好,这样的话,大哥你就会总陪在我身边了。”

  没想到,听到潘长甬的话后,潘长江果断地拿起手机拨通了汇演的主办方,表示要请两天假。潘长甬一听,慌忙阻止潘长江道:“大哥,我刚才是在和你开玩笑,你这属于违约,要付高额的违约金的!”潘长江却说:“不要紧,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咱们兄弟这共患难的一刻!”

  2007年5月,潘长江出演香港和内地共同投拍的电影《大胃王》,片中的潘长江扮演的农村青年“三好”食量惊人。潘长甬很替哥哥担心,他对潘长江说:“虽然是一部投资很大的电影,可是也不要太拼命了。”没想到,潘长甬的话一语中的。有一次拍戏时,连续奋战的潘长江已经体力透支了,恰好,导演拍摄“大胃王”比赛的一场戏,需要他不停地吃包子。因为是长镜头拍摄,潘长江必须是真吃,否则镜头就会穿帮。整整半个多小时,潘长江不停地往嘴里塞食物,道具用的包子都是头天晚上准备的,等到正式开拍时,大部分包子都很硬了,结果,被一股脑地塞到嘴里后,潘长江的食道被包子皮拉出了血口子,剧痛之下,潘长江的脑门上全是汗水,捂着胸部的他一脸痛苦地倒在了地上。

  《大胃王》剧组为此停工了好几天,望着病床上哥哥,潘长甬的内心不禁百感交集,他暗暗地发誓:“大哥,你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的希望,你给了我一个舞台,我就一定还你一份精彩!”

  风雨洗礼,焕发人生的别样精彩

  2008年2月,在完成了春晚节目《回家过年》后,潘长江开始向影视剧制作方面发展,而在整个团队中,制片人是最重量级的人物,因为制片人不但负责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变剧本情节,还决定主要演员的阵容。在潘长江看来,这一拍片过程中权力最大的人物,潘长甬是不二的人选。

  正式“任命”那天,潘长江对团队的成员们说:“我们兄弟中,长甬的个头最高,长相最帅,如果不是当初当了警察,很可能是圈子里的偶像级人物,不像我,总是拿‘浓缩的就是精华’来护短。”接过大哥的话把,潘长甬幽默地调侃道:“你不是矮,是高得不明显!”一句话,让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接过大哥交付的这付沉甸甸的担子,潘长甬在各个环节都不敢有半点儿马虎,特别是在拍摄现场,只要他有空,肯定会到现场去“督战”,对任何人的表现更是有一说一,从来不会有半点儿隐瞒。一次,潘长江在拍摄一个到河里洗澡的镜头时,潘长甬认为先将头上的帽子扔到水里,这样会更加突出人物的个性。但潘长江却认为扔帽子显得太土气。结果,哥俩在片场争吵起来,看到事态逐渐升级,潘长江退让了一步,决定先按潘长甬的意思拍下来再说。

  结果在看回放的时候,潘长江发现,扔帽子的镜头果然有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他开心地拍着潘长甬的肩膀说:“行,按你说的演的还真是更有些意思,你干脆再兼个职,当个艺术总监吧。”潘长甬却说:“不管我是什么身份,只要把戏拍好了就成!”

  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之后,兄弟两人的配合愈加默契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港台的媒体记者有意问潘长江:“这些年,赵本山的团队拍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片子,您的片子数量和他也不相上下,是不是有意在和本山大叔较戏呢?”潘长甬一听,立时明悉了这位记者有意在制造“风波”或是“陷阱”,于是,借着给潘长江送矿泉水的机会,悄悄地提醒了他几句。结果,本来整个发布会上都很高调的潘长江一下“学乖”了,只听他很小心地回答道:“我们的团队与本山大哥是没法比的,本山已经完成了从艺人到艺术家再到文化商人的转变,而我只能完成前两步。但是,我们会用自己的这点水,把我们这点泥和得黏黏糊糊的,摔到哪个墙上别掉下来就行,我们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这一番话,赢得了在场人的频频点头。

  兄弟两人相互携手,行进在事业的快车道上。两人共同提纲制片与主演的一系列影视剧既叫好又卖座。2010年7月,在《清水蓝天2》热播之后,潘长江又将视线转移到了农民工身上,在潘长江看来,城市生活中,农民工更需要关心与关怀,他们的生存环境艰辛,但是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并给城市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

  有了潘长江这一艺术构想,潘长甬很快便将其付诸于行动。他组建起实力雄厚的班底,而且在剧本、选角、取景等各个方面均精益求精,潘长甬还在演员的挑选上作了很大的努力,既有多年表演经验的专业演员,也有地方二人转演员的加盟,因此,在表演及语言上都极为生活化。潘长甬所做的一切,都让潘长江十分满意。

  不过,事事追求完美的潘长甬还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潘长江告诉他,艺术的空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潘长江说:“你过去的成绩说明了一切,依我看,你和‘冯天贵’的经历不谋而合,‘冯天贵’一路走来也并不平静,他带领农民工打拼的过程中,也遭遇了种种想不到的困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从这一点来说,你就是现实版的‘冯天贵’!”哥哥语重心长的话,给潘长甬以莫大的鼓舞,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能人冯天贵》的制作中去……

  2011年4月,《能人冯天贵》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期,开播伊始,便创造了居高不下的收视率,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视觉盛宴。接受赞扬的潘长甬表示,除了要感谢观众们的力捧之外,自己这些年来,最应该感谢的一个人就是大哥潘长江。潘长甬说:“其实,每个人都是一部精彩的剧本,而我这一部,在大哥的润色之下,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看过“真实感人的亲情故事”的人还看了:

1.感人的亲情故事哭了

2.最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3.家庭亲情小故事

4.最最感人的亲情故事

5.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

学习过本文的人还学习了
网友评论

江西教育资源网友情链接投放、商务合作、投稿、请联系QQ:66904404 邮 微信同号 QQ邮箱同号

Copyright © 2011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西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读者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66904404@qq.com,我站将及时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