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预习要求

发布时间: 2017-05-24 编辑:Walter 来源:Jxedu本文已影响 位读者

  预习是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下面学下来小编分享了小学二年级语文预习要求,供你参考

  小学二年级语文预习要求

  一、读一读,划一划

  1、初读课文,边读边用圆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连词圈出来。

  2、再读课文,用“--“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四字词语、成语。

  3、三读课文,用“1、2、3……”标出自然段。

  二、想一想,查一查

  1、生字读什么,怎么组词,扩词3个以上,怎么记住一类字的字形。

  2、生词什么意思,可联系上下文、可查字典,可查一点通,可问家长。

  3、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书上插图画了什么?能简要叙述出来。

  4、课后的问题读一读,想一想,怎么回答?

  5、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打上“?”,上课时再解决。

  三、写一写,记一记

  1、练一练生字,组三个词。

  2、抄一抄新词,新词抄两遍。

  3、文中的好句摘录1-2个。

  小学二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1 读(3遍)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尤其是有感情朗读更是为孩子的口语交际,写作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二年级孩子处在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在朗读中,他的口、眼、耳、脑、心的并用,这对培养他的善于动脑不也是有益处的吗?

  2 标

  生字条上的生字都是要求会读内容,所以在平时预习中,通过文中圈字、字上标音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在课堂中能大胆发言,大胆带读,这对乐于学习态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写

  田字格中的生字都是要求孩子会写得内容。课标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所以我建议让孩子通过查部首的方法,让孩子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了解这个字的结构部首。附:词语最好能积累3个以上,最好写在书的两侧,这样方便孩子朗读。(利用词语记忆生字,也是提高识字的一大办法。)

  4 想

  在预习中,如果孩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在后面用?号勾出,方便课堂听讲。古人说的好,“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二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的高峰期,很多孩子能以适应,为了能给孩子们打个好扎实的基础,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预习好处

  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2、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3、有利于暂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会相应上升。

猜你感兴趣:

1.小学二年级语文预习要求

2.小学二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3.小学二年级语文预习注意事项

4.关于二年级语文的预习要求

5.小学二年级语文怎样预习

网友评论

江西教育资源网友情链接投放、商务合作、投稿、请联系QQ:66904404 邮 微信同号 QQ邮箱同号

Copyright © 2011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西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读者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66904404@qq.com,我站将及时删除。

回到顶部